检察公告
公益诉讼举报电话
0393—6222000

12309检察服务大厅
上午8:00-12:00 下午2:30—6:00
电话:6866062

民事虚假诉讼案件线索
举报电话:
12309、0393-6866071、6866072
检察长信箱
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委员联络平台
微信
官方微信
12309
您的位置:首页 >> 检察队伍
检察队伍
尽己无私 化成天下
发布时间:2016-5-24 16:17:01    点击:1293次    [关闭本页]

  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         作者单位:北京大学哲学系  于文博

  “平天下”被列于《大学》八条目的最后,既是前七个条目的总结扩展,也是三纲领和八条目的完全实现。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,“平天下一章,其事如此广阔”,意思是在八条目中,平天下是最大的一件事。从范围上说,平天下已经超出了一家、一国而遍及天下,涵盖的范围最广;从内容上说,平天下对人的要求最高,需要有极高的道德品质才能达成。

内外交修  由己及人

  《大学》整体的逻辑是内外交修、由己及人。八条目于内要求个人切实地进行道德修养,在心灵隐微之处去除不善的念头,发显出内心本有的光明,这是一己的道德自律;于外要求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坚持道德原则,并用道德的力量教化和感召他人,这就超出了一人之身的范围,由自身推展到他人。《大学》虽然没有单独列出“平天下”的具体做法,但实际上已经包含在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这七个条目之中,平天下需要以三纲领和前七个条目为前提,是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道德教化自然而然达到的理想结果。

  朱熹认为,八条目说的都是修身的道理,平天下自然也要从修身入手。因此,平天下虽然指向至高的境界和至善的效果,但同时又是极其平易、不离日用、人人可为的。

 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蓉曾写过一篇名为《习惯说》的散文。他回忆道,自己年少时,书房的地面有一处坑洼,每次经过都要被绊一下。有一天,他的父亲来到屋子里,发现了这处坑洼,对他说:你连一间屋子都管不好,凭什么能治理天下国家呢?随后便叫人把这处坑洼填平。由这件事,刘蓉体会到为学为人必须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。这个故事也引申出了对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的正面解释。只有从开始阶段逐步打下坚实的根基,才能够从治一屋扩展到治理天下国家。

大人之心  与天合德

  《大学》中的家、国、天下都是在宗法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,宗法社会的天下指的是周天子统治的区域。从儒家德政的视角来看,周天子之所以被称为“天子”,主要是为了表明他能够与天合德。那么天德究竟是什么样的呢?孔子曾说:天说了些什么呢?四时按照规律运行,百物按时生长。《礼记》中也提出天无私地覆盖笼罩万物,地无私地承载生长万物,日月无私地照临抚育万物。天虽不言,却能生成长养万物,使人衣食充足、安居乐业。天最重要的德性是无私,与天合德之人也要做到无偏无私、不被私欲所累。

  在宋明理学家看来,《大学》是“大人之学”,要成为“大人”,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容纳天地万物的无私之心,北宋思想家张载称之为“大心”。张载曾把他的哲学著作《正蒙》中的《乾称篇》单独抄写下来,贴在书房的西窗上作为座右铭。他写道:天地就是我的父母,民众就是我的同胞,万物都是我的朋友。天下所有衰老多病、孤苦伶仃的人,都是我遭受了困顿苦难、没有依靠的兄弟。“大心”是把他人看作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部分,不囿于一己私利,自觉承担起道德的义务。

  真正的无私,正是将天下人的疾苦视为自己的疾苦。战国时,孟子谒见齐王,孟子问道: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,与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,哪一种更快乐呢?齐王回答:当然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。孟子又问:跟少数人欣赏音乐,与跟多数人欣赏音乐,哪一种更快乐呢?齐王回答:当然跟多数人一起欣赏更快乐。孟子又说,假使您在这里奏乐,老百姓听到声音,全都愁眉苦脸地议论: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,为什么使我困苦到这种地步呢!父子不能相见,兄弟妻子离散……这就说明您只图自己快乐而不能与民同乐。孟子的谏言,是希望启示齐王,不可沉溺于一己的享乐而视民众的疾苦于不顾。

  公平正直、心怀天下,才能平天下。无私并不是说不能有正常的生存需求和合理的喜怒哀乐,而是不应当有超出普遍道德法则和明确道德界限的一己私欲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,要真正做到无偏无私,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,倾听群众心声,吃苦在前,享受在后。

天下情怀  匹夫相关

  “平天下”虽然是至高的境界,但它可以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,这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优良传统和文化情怀上。

  北宋著名政治家赵普以天下为己任被广为称赞。有一次,宋太祖因讨厌一位有功的大臣而不给他升官,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。太祖发怒道:我就是不给他升官,你能怎么样?赵普说: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,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,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。刑赏是天下人的刑赏,您怎么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?经过赵普的坚持,太祖终于同意给这位大臣升官。赵普的反复劝谏,出于他为政当以天下人之心为赏罚标准的认知,他秉公举荐人才的美谈,体现出一国之相兼顾天下的责任。

  与官至宰相的赵普相比,明朝末年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的“平天下”则是另一种情怀。清兵入关后,顾炎武作为一个江南文人留寓北方二十多年,为的就是恢复故国的伟业。他的多少亲朋好友都因此慷慨就义了,他却始终不肯放弃,也不愿南归。公元1680年,得知原配夫人王硕人在昆山病逝,顾炎武痛哭失声,写下了“遗民犹有一人存”的诗句,表达了坚定而又悲怆的复国信念。晚年时,顾炎武撰写《日知录》,面对清军的诱降、复国的艰难,他写下:“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”,意指保护国家的兴亡,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责任;而天下大事的兴盛、灭亡,每一位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这句话后来被梁启超简化为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世代相传。对家国的关怀和责任感,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,这也是《大学》平天下理想的重要表现。

  随着时代的变迁,今天我们对天下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中,我们都应当具有天下襟怀、世界眼光,自觉肩负起对人类社会的责任,充实内心、提升德性。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以身作则,无偏无私、尽己所能、切实进德,真正体现出“天下为怀”的责任担当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友情链接:
© 2010-2025南乐县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   备案编号:豫ICP备08106465号   
地址:南乐县县城南环路西段北侧   电话:0393-6222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