检察公告
公益诉讼举报电话
0393—6222000

12309检察服务大厅
上午8:00-12:00 下午2:30—6:00
电话:6866062

民事虚假诉讼案件线索
举报电话:
12309、0393-6866071、6866072
检察长信箱
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委员联络平台
微信
官方微信
12309
您的位置:首页 >> 检察队伍
检察队伍
顾炎武: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
发布时间:2016-10-24 15:30:54    点击:2518次    [关闭本页]

  明清鼎革,时局骤变。山河破碎,生灵涂炭。顾炎武,这位苏州昆山的读书人,就生逢此等乱世,刀光剑影,生死一线。他曾参加南明的抗清活动。血与火的洗礼,激活了他治学报国的热忱;生与死的考验,锻造了他家国兴亡的意识。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体现了他将家国命运与个人荣辱系于一体的独到见解,展现了他“拯斯人于涂炭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宏大胸怀。

  一介匹夫,如何肩负“天下兴亡”之责呢?

  博学于文,通变宜民

  明末清初,程朱理学的思维和科举考试的指挥棒,使大多数读书人只知背诵四书,娴熟八股,醉心功名,导致“士无实学”。国难关头,许多书生挺身而出,敢于抗争,却进退失据,无力抗清兵,阻强敌,只能“平时袖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”。

  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里记述了这一切。他决心有所改变,走一条看起来不平坦、不宽阔,但有价值、有前途的新路。研究“当世之务”,追求“正人心、拨乱世,以兴太平之事”,就是走这条路的必修课。为此,他提倡“博学于文”。

  “博学于文”源于《论语》。而在顾炎武看来,“文”非仅指文章,而是立身处世、待人接物之道,既有自然和工艺知识,更有社会历史知识。读书人要“学”的,正是这些范围宽泛、内容扎实的“文”,而不仅仅是理想层面的“心性”,更不是墨守成规的八股。“学”的目的,就是要“经世致用”。

  要知道,天文、地理、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,在封建社会往往被视为“末艺”,不受重视。顾炎武反其道而行之,他既驳斥“重道轻艺”的观念,强调天文地理知识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;又关注事物的变化,反对“执一而不化”。

  时代变了,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也要与时俱进。顾炎武所著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囊括了天文气象、农田水利、采矿制盐等各类知识,相当于一部中国百科全书。不过,他似乎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军事技术落伍于西方,便增加了西方火炮铸造技术的内容,眼光不可谓不独到。

  顾炎武的“求变”精神确实走在了“时代前列”。而他求“变”的底气,就来自“博学于文”。

  行己有耻,合私成公

  明清之际,顾炎武曾参加抗清,失败后归隐山林。由于恶霸出卖,他被县衙逮捕,命悬一线。好友归庄等读书人多方奔走营救,但真正帮顾炎武死里逃生的,是钱谦益。

  这位曾经的东林名士、南明弘光朝廷礼部尚书,曾是顾炎武平生最钦佩的读书人,也曾是江南士大夫群体的代表人物。面对清兵压境,他没有赴死报效南明,而是奉表降清,居庙堂,享厚禄,成为清廷招降江南士人的旗帜。

  偶像降清,牢狱之灾,这些遭遇使顾炎武深刻认识到,明末清初的士大夫身上,依旧沾染着负面国民性,包括夸毗、贪婪、势利、虚伪、浇薄、游惰。尤其是“夸毗”之性,就是没操守,没骨气,奴颜婢膝、谄媚阿谀。南明迅速垮台,跟这一劣根性有密切关系。

  负面国民性的出现,说到底还是社会道德风气败坏所致。要重塑民族之魂,就必须“正人心”,重建道德防线。故而,他构建了更适合平常人的道德底线,就是“行己有耻”。

  “行己有耻”的立论基础,是现实的人性。孟子说:“食色性也,君子不谓之性也。”顾炎武则超出这一传统,承认男女之欲是普遍人性。然而,承认“私欲”并不意味着认可“为所欲为”。他认为,礼义廉耻四者,以“耻”为最根本。无耻是万恶之源。士大夫是公众人物,代表国家形象,“故士大夫之无耻,是谓国耻”。因此,“行己有耻”被顾炎武视为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问题。

  顾炎武所倡导的“行己有耻”,有哪些要素呢?主要是“出淤泥而不染”和“上交不谄”。具体而言,就是不与贪腐同流,保持耿介的独立人格;决不放弃良知、信念和操守,而去谄媚上级,跑官要官。他把私欲与公器结合起来,提出了“合天下之私,以成天下之公”的理念,将社会道德领域的主张推及政治领域。

  他推崇秦汉以来的封驳制度,强调对公权力有效监督制约的必要性。在他设计的政改蓝图中,还提出了“以天下之权,寄天下之人”的信条,类似于今天的“权为民所赋、权为民所用”。

  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

  明清鼎革之际,顾炎武作为一介书生,纵然是螳臂当车,他还是毅然亮剑,抗击清兵虎狼之师。是什么样的力量,支撑着他如此执着呢?

  翻看顾炎武的《日知录》,在“正始”篇里,我们找到了答案:“保国者,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。”这段话,被梁启超概括为八字成文的语型,即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

  在顾炎武的语境里,“天下”代表的是“天道”,是社会的公义、道德的良知、民族的灵魂,关乎文明的继承和延续,当然是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和承担的大问题。

  明清之际,江南士子的抗清活动此起彼伏,满汉矛盾异常激烈。面对屠刀、鲜血和仇恨,顾炎武能够跳脱传统的“华夷之辨”,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,而将视野放大到“大中国”“大民族”这一“天下大义”的广阔空间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顾炎武对“爱国主义”的定义更加准确,对天下兴亡的责任感超越时空。

  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”。南宋诗人陆游虽然困顿、衰老,仍在关注着国家命运、民族未来,渴盼着“王师北定中原”、国家复归统一之日。郑成功、林则徐等更多的仁人志士,无不胸怀保天下的精神品质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顾炎武并非一个人在战斗。

  “匹夫”并非蚍蜉,撼动大树不光需要勇气和力量,更需要智慧和个性。当一介匹夫真正具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、坚固的道德底线、求变的改革精神、鲜明的权利和责任意识,其赤子之心和羞恶之心都将迸发出来,形成爱国热忱的滚滚洪流。这也正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灵魂,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(作者:唐博    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友情链接:
© 2010-2025南乐县人民检察院 版权所有   备案编号:豫ICP备08106465号   
地址:南乐县县城南环路西段北侧   电话:0393-6222000